2023年10月1日常年期第二十六主日证道-天主教星的家园 
2023年10月1日常年期第二十六主日证道
佚名 网络收集 阅读:5372次 2023-09-26

唯唯诺诺  今是昨非

房志荣神父 

默想:

  玛窦福音是用五根耶稣言论的支柱架起来的:5-7章记载山中圣训;10章耶稣吩咐十二宗徒出去宣讲;13章耶稣用七个比喻讲论天国;18章耶稣讲团体生活守则;24-25章是耶稣的末世言论。在这些言论汇集之间的章节,记述耶稣与各种人的交往,和祂所行的奇迹等。本主日的福音选读,玛二一28-32,便是在第4篇(18章)和第5篇言论(24-25章)之间所发生的事。玛窦福音第21章先描述耶稣荣进耶路撒冷(1-11),洁净圣殿(12-17),无花果树立刻枯干(18-22),质问耶稣的权柄(23-27),然后才是今天读的「两个儿子的比喻」(28-32),最后还有恶农户的比喻(33-46)。在此,先读《新约圣经乐仁译本》的译文:

  「28再看看你们有怎样的想法吧。有一个人,他有两个儿子,那父亲对第一个儿子说:『孩子,今天你去葡萄园工作吧。』29这儿子答说:『我不去。』后来他回心转意,就去了。30那父亲又照样吩咐另一个儿子,他答说:『父亲!我去。』却没有去。31这两个儿子,谁遵行了父亲的意愿呢?」他们回答:『第一个』。耶稣就对他们说:『我实在告诉你们:税吏和娼妓比你们先走在天主国的路上。32因为若翰已来指引你们走正义的路,你们不信他,但税吏和娼妓却信了他。即是你们看见了这事,你们还是没有回心转意来信他。』」

  耶稣在这比喻的开头说,他要看看听众的想法(28),这些听众就是前段质问耶稣权柄由来的众司祭长和民间长老。他们大概会认为比喻中的那个答应「我去」的儿子,是比较好的,因为他积极地响应了父亲的邀请。而另一个儿子说「我不去」,表示他不尊重父亲,他的不服从就是缺少对父亲的尊重。但是耶稣讲完了比喻,向他们提出的问题却是「哪一个遵行了父亲的意愿呢?」(31)口头和外表是一回事,内心和真服从是另一回事。真正的光荣天主,不是只遵守外在的礼节和仪式,而要按照天主的旨意行事为人。只凭「正统信仰」,不能满全爱德,还要把信仰实践出来。耶稣的时代,那些法律主义者以「正统信仰」为宗教的全部,只注重外表。耶稣却说,真正的儿子是以行动实践正义的人。

  读经一,则十八25-28,这四节经句是厄则克耳先知书第18章的主旨。全章三十二节篇幅的主题,是「罪人悔改,必得永生」,而25-28节以对话的方式把这主题生动地表达出来:「25但是你们会说:雅威的作法不公平!以色列呀!是我的作法不对,还是你们的作法不对?26如果义人离开义行而犯罪,他因他的罪而受死。27如果恶人离弃罪恶,谨守我的法律,奉行正义之事,他定能救他的性命。28他会获得生命,他不会死去,因为他觉悟了,离弃了罪恶。」(《牧灵圣经》译文)这四节雅威说的话,对照本章开头传给先知的话,能看得更清楚:

  「1雅威的话传给我:2『以色列地流行的这句俗语:『祖宗吃了酸葡萄,子孙也要酸倒牙。』这是什么意思?3雅威说,我以永生起誓:以色列境内将不再流行这句话了。4所有的生命都掌握在我手中,父亲的生命属于我,儿子的生命也属于我,是谁犯罪,谁就去受死。』这是由耶肋米亚开始,经厄则克耳继续宣讲的责任转移的道理,从全体天主子民负救恩之责,过渡到个人为救恩负责。义人犯罪,因罪而死,恶人悔改,因行义而生,各人为自己负起得救的责任。耶稣讲的两个儿子的比喻,把先知开始讲的道理更具体、更生动的说明,人所说和所做常不一致。要做到思、言、行为前后配合,表里一致,才真是做天主的好儿女。

  读经二,斐二1-11,是保禄引述或改编的一首阿拉美语或希腊语的基督徒诗歌,是团体朝拜耶稣基督时所诵唱的。诗歌的内容是「基督自我谦抑与受父的举扬」,在教会的灵修和牧灵上普遍受人喜爱而广泛引用。如圣母圣心会(CICM)的南怀仁研究中心及鲁汶中国书院的2013年的圣诞卡,就引用这诗歌为贺词:

  「6祂原有天主的本相,却不坚持自己与天主同等的地位,

  7反而掏空自己,取了奴仆的本相,变成与人相似,形态也与人一样;

  8 祂谦卑自下,甘愿服从,以至于死,甚至死在十字架上!

  9 因此,天主将祂高高举扬,赐给祂凌驾一切名号的名字!

  10所以在耶稣的名字前,天上、地上和阴府的一切,全都屈膝跪拜,

  11 众口齐声宣认:『耶稣基督是主!」以光荣天主父。』

 

  保禄在引用诗歌前,先给他心爱的斐理伯信友几句劝勉:「1所以,你们在基督内若得到任何鼓励、爱心的各种安慰、圣神内的团结共融、或任何慈悲和怜悯,2那么,就使我的喜乐满全吧!只要你们有同样的意念,同样的爱心,同心合意,意念一致;3凡事不存私心也不求虚荣,反而要谦卑,各人应看别人比自己更重要,4各人不可只求自己的益处,也要顾及别人的益处。5你们的心应该如同基督耶稣的心意一样:」然后引述的诗歌,就是描写基督的心是怎样的。

  引述诗歌后,保禄继续鼓励劝勉:「12所以,我亲爱的,既然你们一向是服从的——不仅在我面前服从,当我不在时更要服从——那就该怀着敬畏、战战竞竞地为自己的得救努力。13因为是天主在你们内工作,使你们愿意并实行,为了成就祂的美意。14把一切事情作妥而不发怨言或争论,15好使你们无可指责,又保持清白,做天主的无瑕子女,在这歪曲败坏的时代中散发光明,如照世的群星,16彰显那生命之言。这样,使我在基督的日子可引以为豪,那我就没有白跑,也没有徒劳。17即使要我把自己作为奠祭,浇在你们信德的祭礼和奉献上,我也高兴,并与你们大家一同喜乐。18同样,你们也要高兴,与我一同喜乐。」

 

天主对我们所怀的计划

梵蒂冈中文广播电台

 张德福神父 

 

主内的兄弟姐妹:

上主这样说:「诚然,我知道我对你们所怀的计划,是和平而不是灾祸的计划,令你们有前途,有希望」(耶廿九11)。上主很清楚知道祂对我们怀有怎样的计划;祂的确愿意我们享受和平,令我们有前途、有希望。但是,我们相信上主对我们所怀的计划吗?我们曾仔细想过上主对我们的计划吗?今天,上主把祂的计划明明地告诉了我们;「为此,圣神有话说:『今天你们如果听从祂的声音,不要再心硬了!』」(希三7-8a)。

在这主日的福音中,耶稣又再给我们讲了一个比喻。有一个父亲要求他的两个儿子今天到葡萄园工作,第一个当面拒绝了父亲,后来后悔了,就去了;第二个立刻爽快地答应了,后来却没去。哪一个儿子履行了父亲的意愿呢?我们自然会认为是第一个儿子。这点没错,那么这个比喻是在教导我们,实际行动要比口头承诺更有意义吗?的确如此,但这比喻还有一层更特殊的意义,值得我们去反省深思,好使我们对自己的生命更有意识、更警觉。

这层特殊的意义就表现在第一个儿子「后悔」的心境。第一个儿子原先拒绝了父亲的要求,后来后悔了。「后悔」在此的重点并非因为做了错事,或者做了不够好的决定,而心里感到内疚,自责自己的不是。虽然这种后悔是人之常情,确实也有它的价值,但是这比喻所要强调的是另一种心态:一种内心的勇气,勇于反省自己的意向,勇于谦卑悔改,与其固执己见,不如服从天父的旨意。

若我们再以第二个儿子的回应相对照,这种「后悔」的真正意义就会更加显明。第二个儿子原本就没有去葡萄园工作的意思,他口头上答应父亲只是为了叫父亲别再来烦他。他原本就只想继续做他正在做的事情,根本没有兴趣知道父亲的意愿是什么。他也从不反省自己的意念,不检讨自己的行为,一点都不考虑为什么父亲今天要他去葡萄园工作。他只在乎自己,以自己为中心,肤浅地过活。

虽然第一个儿子当面告诉父亲说他不去了,那是他坦率的回答,他当时真的不想去;但说了之后,他立刻开始反省,设法了解父亲的意愿。父亲为什么会叫他今天去葡萄园工作呢?是因为缺少工人吗?可是,有多少人一天到晚就站立在街市上等待被雇用(玛廿1-7),怎么会缺少工人呢?从比喻的叙述中,我们不知道父亲的理由,但无论如何,第一个儿子明白了父亲的理由,所以就遵从父亲的意愿去葡萄园工作了。

因此,「后悔」在此更好的理解是反省、反思、检讨自己。它的意义相等于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也相等于每日灵修功课上的「良心省察」,好能提高自觉自察、自省自悟,更认识自己,使自己更自由、更敏捷地回应天主的召唤,而不顽固地把自己封闭在死思想内。

第一个儿子明白了父亲要求他今天到葡萄园工作的理由。若我们也设法去明白父亲的理由,对我们的成长必定会有很大的益处。父亲说:「孩子,你今天到葡萄园里去工作罢!」(玛廿一28)。这不是一项强硬的命令,而是一个温和的提议,似乎更像一个亲切的问好。提议的内容本身其实不太重要,因为的确有很多人急切地等着被雇用;父亲并不缺工人。父亲给孩子们作出提议是为了让他们也能参与他的事业,分享他的成就,更何况父亲是邀请孩子们「今天」去葡萄园工作。「今天」马上让我们忆起耶稣教导我们的祈祷:「我们的天父,求祢今天赏给我们日用的食粮」(玛六11)。从父亲的提议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是多么渴望孩子们能充实地为今天而活,与他一同工作,一同喜乐。父亲的提议实在是一项亲切的邀请,不是一项严厉的命令。这项邀请可以被拒绝,被漠视,甚至被否定;但它始终有效,发出后就不再收回。第一个儿子起初拒绝了,当他「后悔」了之后,依然可以完整地接受。

透过这个比喻,耶稣再次教我们认识天父的慈爱宽仁,也给我们启示天父的意愿;祂愿意我们常与祂同在,同工合作,一同喜乐。天主向我们所有人发出邀请,虽然我们常会当面拒绝祂,但祂还是一直在盼望我们「后悔」,不停地在祂的葡萄园里等待迎接我们。在上个主日,我们以自私和贪婪的心态质问天主的仁爱,抱怨天主(玛廿1-16)。今天,作为天主的孩子,我们原本就知道天主对我们所怀的是和平的计划,令我们有前途、有希望,但我们很多时候仍不觉悟天主对我们的仁爱有何可贵,敷衍天主,不把天主当一回事。

因此,耶稣最后说:「我实在告诉你们:税吏和娼妓要在你们以先进入天国」(玛廿一31)。这些公认的罪人得以进入天国,凭的就是他们的「良心省察」和悔悟,并且相信天主的仁爱。即使我们不是公认的罪人,但我们确实都是罪人,毫无例外。让我们今天就听从耶稣的教导,回应天父的召唤,勇敢地悔改,不要再心硬了!让我们回心转意,坚持相信天主对我们所怀的计划是和平的计划,令我们有前途、有希望!阿们。

 

 

  

 

(玛二一28~32

张春申神父 

  天国临近是天主自由地、主动地在耶稣基督的生命中实现祂自己的救人计划。耶稣一生便是报告与完成这个好消息,人类蒙受天主关注的喜讯。因此耶稣公开生活之初,便向当地人呼喊说:「时期已满,天主的国临近了」,但是祂继续说:「你们悔改,信从福音罢。」这表示祂要求人听到了天国临近的福音之后,应当立刻拿定主意信从;信从耶稣宣讲的天国是真实临近了,天主的救人计划,真实地出现在自己面前了。

  圣经中所谓的信从包括好几层意义。当然最基本的是相信耶稣是天父遣派来的使者,祂所宣讲的一切是真实的。不过信从福音同时要求生活的悔改与转变。虽然耶稣在宣讲时,向信从自己的人指出很多具体的要求,但是可以用玛窦福音中的一句话综合起来:你们应当是成全的,如同你们的天父是成全的一样。这究竟要求些什么呢?我们说过,天国临近是天父在基督生命中实现自己对人类的怜悯、关怀、宽赦等等。于是信从天国临近的读者,必须在自己的生命中,对别人加以怜悯、关怀、宽赦。所以信从不只包括接受耶稣的宣讲,而且应当改变自己的生活,实行耶稣的要求,如同天父一样成全。这里可以具体举一个例子:耶稣说:「你们一向听说过:你应爱你的近人,恨你的仇人!我却对你们说:你们当爱你们的仇人,当为迫害你们的人祈祷,好使你们成为你们在天之父的子女,因为祂使太阳上升,光照恶人,也光照善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这是信从福音的人在实际生活行动中的要求,如同天父一样成全。祂不排斥恶人,所以我们也应如同祂一样爱仇,以及为迫害我们的人祈祷。总之,信从是应当在行为中表现出来的,不只是口中或心内的答应罢了。

   对于信从天国临近在实际生活中的要求说明之后,我们便可以相当容易地了解今天福音中的比喻了。第二个儿子,口中答应去工作,但是没有行动。第一个儿子,虽然口中违命,可是后来悔改接受父亲的命令去工作。我们都知道谁是真正奉行父亲意愿的人。同样聆听了耶稣传报的福音之后,必须实行。因为耶稣自己说过:不是凡向我说「主啊!主啊!」的人就能进天国;而是那承行我在天之父旨意的人,纔能进天国。这是今天比喻的中心思想。不过福音中另外一段话也值得我们深思与反省。因为耶稣时代,那些自以为了不起的司祭长和民间长老不相信,反倒是那些受人轻视的税务员和娼妓相信了。这叫我们在走向天国的道路上时,不敢自恃,而要谦虚地实事求是,根据信仰而生活。

  不是说:「主啊!主啊!」的人就能进天国,而是要承行天父圣意,才能进天国。

 

 

娼妓要比你先进入天国

 

玛窦福音 廿一28~32

薛恩博枢机 着 丁颖达教授 

 

默想:

  一切都还悬而未决,耶路撒冷的情势变得愈发紧张。耶稣会被群众接受呢,还是被拒绝呢?大批的逾越节朝圣者们正准备大张旗鼓地迎接祂;他们高呼「贺三纳」,因为他们在祂身上看到那要因主名而来解放以色列民族的达味之子,默西亚。

  圣殿和民族的当权者可不这么想,他们早就开始怀疑祂既亵渎神明、又蛊惑人心。他们必须作出决定:拥护祂,还是反对祂?祂是否真的是默西亚呢?天主真的派遣了祂吗?

  耶稣不能解除他们作决定的负担;祂也没有解除我们作决定的负担。但祂确实明示他们,应该作出决定:拥护还是反对祂,接受还是拒绝天主的邀请。当耶稣叫人作出决定时,祂常常用比喻的形式来表达祂的挑战。祂直截了当地讲了三个比喻,包括我们今天所听到的,以及下两个主日要听的。

  今天的比喻极其简单,耶稣所提问题的答案(也是祂指望的),对每个人来说非常清晰。到底是第一个、还是第二个儿子履行了父亲的意愿呢?把「是!」挂在嘴上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实际做到。那闷闷不乐的儿子虽然不友善地拒绝了父亲的要求,但后来悔悟了自己先前的行为,而又去做了该做的,这显然比脱口说「是!」的兄弟更好地履行了父亲的意愿。

  当洗者若翰呼吁众人革新和悔改时,宗教领袖们确实虔诚地听了,但他们却没有改变自己的生活。然而那些成群结队地来到若翰面前的群众,却把他的话牢记在心。圣史路加记载了税吏和兵士,如何因此而皈依。耶稣当然明了这一切,因为祂自己也到过若翰跟前,接受他的施洗。祂又加上一句:连娼妓也皈依了。紧接着,祂说了一句令某些人义愤填膺的话:娼妓要比你先进入天国!

  这样一来,谁还会惊讶当权者迁怒于祂,并且作出判祂死罪的决定呢?如果当时换成我的话,我会站在哪一边呢?我也会摒弃祂吗?我会跟其它人一样高喊:祂亵渎天主,钉死祂吗?这并非是个纯粹理论性的问题,因为我在今天仍必须决定,没有一天不例外:我是一个满口答应,却空无行动的人呢?还是一个会先回绝,后来仍旧承行天主旨意的人呢?耶稣在今天继续激发着我们。

我们目睹有人度放荡无羁的生活;到处惹祸,完全无视天主和祂的诫命。后来,也许直到尘世生命的尽头,他看到自己在之前犯下的一切,才满心悔意。他办了总告解,与天主修和,然后去世(我完全没有编造这故事!)──那么这个人会比其它人先进天国吗?耶稣就向被钉在祂右侧的强盗,作出这样的保证。如此说来,大费周章地度正直的生活是否值得呢?如果我在生命当中从不忘记自己永远仰赖天主的仁慈,那么,当然完全值得。这就是娼妓们常常比别人更明白的道理。

 

 

富翁的祈祷

 

天国驿站

蔡惠民神父

  

有一个人在天未亮时,进到圣堂祈祷。无意中他惊讶的发现,镇上为富不仁的富翁也正在那里祈祷。他听到富翁对天主不断坦白自己罪过:如掠夺别人的财产、如何对妻子不忠、过去做的一些伤天害理的事……。富翁越激动,越大声祈祷,甚至泪流满面。忽然间,富翁发现了他,很生气的站起来对他说:「你给我记住,这是我对天主说的,不是对你说的,如果你敢对别人提起,小心我到法庭告你诽谤。」

甲年主日讲道

 

很多人乐于接受信仰,但对教会团体却大有保留。他们以为信仰是个人与天主的关系,是自己心底的秘密,无须向任何人交待。况且,教会团体成员来自不同背境,作风喜好各有不同,越坦白流露自己,磨擦越容易出现。因此,很多教友宁愿以金钱或物质表达对教会的支持,也不愿投身参与其中的生活。

 

不过,根据保禄的经验,团体的人际关系,虽然容易使人受伤,却是人神交往的不二法门。爱天主爱邻人不是两条平衡的诫命,而是同一诫命的一体两面。团体或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就是天人关系的展现,彼此交织,互为因果。如果一个人没有深入的人际交往,实难增长他与天主的亲密关系。

在斐理伯人书的基督诗歌中,保禄指出耶稣基督「虽具有天主的形体,并没有以自己与天主同等,为应把持不舍的,却使自己空虚,取了奴仆的形体,与人相似,形状也一见如人。」(斐2:6-7)一方面,基督正是在人与人之间的拒绝,破损和创伤中,圆满揭示祂与天主的亲密关系。另一方面,基督并没有让自己的天主性无从捉摸,而是透过虚空,完全拥抱人性,使历史成为天主的舞台。

为此,保禄以这首诗歌,引伸出信仰与团体生活的密切关系,劝勉基督徒该怀有基督同样的心情,因为一个人只有像基督一样虚空自己,接受可能的拒绝、伤害,甚至死亡,才会真正体味信仰的内蕴。今日很多教友希望与信仰团体保持一定的距离,主要是害怕团体生活所带来的挑战与改变。不是几个人走在一起,便可称为团体,团体的出现往往是经过长时间的互相适应、尊重,甚至磨合而成。没有经过麦粒的被辗碎,何来麦面饼的发酵;没有葡萄粒的被压榨,又何来葡萄酒的清醇。感恩祭是我们最经常与天主交往的方式,但又有多少人意识到,感恩祭所庆祝的饼和酒,理应是分享同一个饼和同一个杯的人,此时此刻彼此关系的缩影。

教会中人很明白团体生活与信仰陶成的密切关系,我们也清楚困难的症结所在,然而,我们似乎无勇气和毅力去改变,因为过程所欠缺的不单是思考、资源和策划,更重要是一个肯冒险的自我,一份肯空虚的心态,愿意服待他人而不是期待他人服待自己。缺少这份冒险,就再没有真正的基督信仰,也没法揭开爱的底蕴。

所以,保禄认为,要学习基督同样的心情,基督徒应「彼此意见一致,同气相爱,同心合意,思念同样的事……。不论做什么,不从私见,也不求虚荣,只存心谦下,彼此该想自己不如人,各人不可只顾自己的事,也该顾及别人的事。」(斐2:2-4

保禄所讲的一切,看似简单,但正是我们所抗拒的。福音中耶稣向经师和长老设了一个比喻:一个人吩咐两个儿子到葡萄园工作,一个口头答应却没有行动,另一个起初抗拒,最终却实行。虽然口头上没有爽快答应,始终行动才是真实反映天人关系的指标。难怪耶稣提出警告,税吏和娼妓比那些只口讲信仰的更早进入天国。一个简单的比喻,表明耶稣不着意我们的抗拒,反而看重我们最终的行动。

 

 

只有承行天父旨意,才能进天国

 

和平纶音 

吴智勋神父

 

 1825-28

 21-11

 2128-32 

 

耶稣喜欢讲故事,因为故事是当时传递讯息最佳的工具。今日福音故事的讯息很简单:人要承行天父的旨意,光说不做是没有用的。当日的对象是司祭长和民间长老,希望他们听后会醒觉。

透过故事本身,耶稣清楚判断司祭长和民间长老的行为不对。故事中的两个儿子代表了两类不同的犹太人;愿意悔改的税吏和娼妓,比不知悔改的司祭长和民间长老更先进入天国。这为后者是一个很大的讽刺,因为税吏和娼妓破坏了旧约圣洁的法律;司祭长和民间长老很多是法利塞人,他们视破坏圣洁法律的人都是罪人,都需要隔离,免得自己被玷污。但耶稣竟然说税吏和娼妓比他们先进天国,为他们是个很大的侮辱。

我们反省这故事时,可能会想:这些司祭和民间长老是否犯了比贪婪、剥削、奸淫更大的罪,而有这样的结果呢?事实可能并非如此。耶稣并没有称赞第一类人,而只谴责第二类人。故事中,两类人都不完美。当父亲叫大儿子做事时,他很坚决地说:「我不去」,而且连父亲也不称呼,伤透了父亲的心。换句话说,税吏和娼妓的确犯了罪,但他们知道悔改,最后也按照父亲的意思去做。代表着司祭长和民间长老的小儿子,他的口可以很甜,恭敬地叫「父亲」,但实际上甚么也没有作,同样伤了父亲的心。

故事带出的讯息是:在承行天父的旨意上,税吏和娼妓比司祭长等人先做到了,故此他们先进入天国,但没有结论说所有税吏和娼妓都能进入天国,或他们是最先进入天国;也没有说所有司祭长和民间长老都不能进入天国。进天国的标准,是看人有没有按照天父的意思去生活。

司祭长和民间长老是一些公众人物,他们以守法在人前保持美好形象,习惯以义人自居,有倾向批评别人的不是,很少会注意到悔改的问题。耶稣的指斥正好有警醒作用。

我们都喜欢有一个美好的公众形象;保持良好公众形象可能成为自己行事的标准。我们不去看三级电影,不去马场或投注站,因怕被人看见,有损自己的公众形象,但到外国旅游时便原形毕露,甚么都敢做。我们实在像司祭长及民间长老一样虚伪,没有按天父的意思去生活。

故事亦没有鼓励我们像大儿子一样反叛,以显示自己有性格,反正自己比那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好,比他们更易受耶稣接纳,这样做也错过了比喻的意思。

让我们好好把握比喻的意思,它要我们悔改,实行天父的意思,这决定我们是否先进入天国。故事带有期待的意义,期待像司祭长和民间长老的罪人,察觉自己的虚伪,耶稣正等候着他们回归父家。

 

 

税吏和娼妓要比你们先进入天国

 

道亦有道

阎德龙神父

 

今天的第一篇读经清楚指出天主对所有的人都是公平的,义人若没有履行正义,选择罪恶,便会丧亡;恶人若愿意回头改过,远离罪恶,便能保存生命。

今日的福音中,耶稣在圣殿教训群众,司祭长和民间长老却来到耶稣跟前,质问耶稣权柄的由来。司祭长和民间长老并不是坏人,他们对宗教热诚和认真,并且遵守梅瑟法律。耶稣却提醒他们,虽然他们表面上遵行梅瑟法律,但他们却有着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轻视别人,认为其它人不能得救,不堪当接受天主所预备的天国。耶稣为他们讲了「二子的比喻」。司祭长和民间长老聆听后,觉得耶稣藉此刻意针对他们,因此极为不满,也变得更心硬。

我们也可反省一下自己的情况:接受了信仰后,我们更能活出生命的真谛,抑或变得更僵化?从每年复活节接受入门圣事的人数看,我常心里问:为甚么在堂区服务的教友不见有显著的增长?「旧人」和「新血」往哪里跑?

第二篇读经给我们很好的提点,圣保禄宗徒教导我们「该怀有基督耶稣所怀有的心情」(斐25),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了解自己基督徒的身份和意义,因着基督的恩宠,在态度和行为上有所改变,谦卑自下,关心他人。

昔日,胡枢机患重病,在医院留医时,他曾请求陈日君主教给他一些训勉。作为一位枢机主教,香港教区的领导者,此刻他尚需要些甚么?他需要的是一份在基督内的鼓励及爱的劝勉,他需要周遭的人给他大力的支持。正是胡枢机那份谦虚使我们更深体验到今天第二篇读经的含意。

今日福音中,耶稣挑战司祭长和民间长老,说他们看见若翰来到他们那里履行正义,他们仍不相信他,仍是不悔悟;反是税吏和娼妓却相信了。让我们也抚心自问:成为基督徒以来,我们对上主的认识有否加深?我们每周参与弥撒聆听圣言,可有在生活中将天主的教导加以实践?我们是否像司祭长与民间长老一样,既不相信耶稣,也不醒寤悔改?祈求上主帮助我们珍惜祂所赏赐的信仰,以基督的爱作为我们生活的力量,教我们不再心硬,却勉力实践基督的教导。

 

 

改过迁善,必得生存

 

朝夕相隨

陳日君主教

 

 

今天的读经一只包括厄则克耳先知书十八:25-28,说的是:善人如变了坏人,会因恶行而丧亡;坏人如变了好人,会因善行而生存。天主是公平的。

除了天主的公平,这段话也提醒我们,「过去」并不保证「将来」。人的自主随时可以扭转他意志的方向,直到死亡来到,结局才定案,永远不变。 

为更了解厄则克耳先知这一段,我们该看看上文下理。十八章前段强调的是个人责任:「儿子不承当父亲的罪过,父亲不承当儿子的罪过。」 

个人的责任及自主的「决定性」,无疑是这第十八章的主题。不过,天主是否只想藉此肯定一个公平的原则? 

其实天主并不只说「好父亲可有坏儿子,坏父亲可有好儿子」,「善人会变坏人,坏人会变好人」;祂所希望的是,儿子常是好人,坏人会变好人。祂说:「我岂能喜欢恶人的丧亡?我岂不更喜欢他离开旧道而得生存?」(则十八:23),又说:「以色列民族,为何你们偏要丧亡?因为我不喜欢任何人丧亡,你们回心转意吧!你们必得生存!」(则十八:32 

人类固然是个大集体,原祖的罪影响我们大家,但除非我们自己犯罪,原罪害不了我们,耶稣的恩宠救赎了我们。

人犯罪固然是最大祸患,但借着自主和经验的助佑,人还可以翻身。得救和丧亡不可能是对称的,因为救恩是天主的意愿,丧亡是意外。 

福音里二子的比喻中,第一个儿子说肯去工作而没有去,第二个儿子说不去而终于去了。当然是二儿子履行了父亲的意愿。 

这里也让我们看看该段福音的上下文。耶稣讲这比喻前正和司祭长和民间长老们「交战」,这些人明明就是那个说去而没有去的儿子,跟着园户的比喻和婚宴的比喻,也是影射他们。相对而被衬托出来的,是先说不去而终于去的儿子,就是那些被指为「职业罪人」的税吏和娼妓,他们听了若翰的讲道而改过迁善。 

这福音究竟教我们甚么昵?我们属于哪一类人呢?是否为置身第二类人中,我们先要说「我不去」,尝试犯罪,取些罪恶的经验?当然不是!但现代人有些确曾提倡过这样荒谬的想法!

当圣保禄宗徒说罪恶在那里愈多,恩宠在那里也愈丰富时(罗五:20),他也预测会有人曲解他的思想而问道:「那末,我们要常留在罪恶中,好叫恩宠洋溢吗?」他的答复是:「断乎不可!」(罗六:1,2) 

罪恶是唯一真正的恶,罪恶本身绝不会带来任何善。与耶稣作对的司祭长和民间长老们,其实不是真正的善人,而是自以为是的假善人。另一方面,税吏和娼妓的悔改,也不是罪恶生活的自然地带来的效果,却是天主恩宠的奇迹。 

今天的福音为自以为是善人的,是一个警告;为自认是罪人的,却是很大的安慰。

读经二是斐理伯人书一个精采的片段,介绍基督是天主子,但祂不惜虚空自己,取了人性,并死在十字架上,因此天父极其举扬祂。 

耶稣的谦虚教我们更该谦虚。保禄宗徒鼓励我们「不求虚荣,存心谦卑,彼此该想自己不如人!」 

这教训很配合今日的主题。我们不需要刻意去「做罪人」,我们根本就是罪人。我们若有一点谦虚的心,就不难承认自己是罪人--太多次没有诚心履行天父的意愿,离祂对我们的期望很远。让我们悔悟过来,乐意到祂的葡萄园去工作。 

     
本文已有193人点赞


天主教星的家园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过信仰生活,提供日常信仰生活所需材料,是受圣神感动的成果。
本站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的加入共同完善网站内容,只因这是属于主的一份工作。
欢迎联系我们并加入:关于天主教星的家园
投稿邮箱:181376222@qq.com

友情网站
圣母玫瑰园
小德兰书屋
梵蒂冈新闻
耶稣是主

扫码下载安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