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主人与善意-从幻想到祈祷-天主教星的家园 
星的家园 / 图书 / 从幻想到祈祷 内容背景: 屏幕背景:
第六章 主人与善意
     

在自己家里感到自在


    由敌意到善意的活动,必须连着从孤寂到独处的活动而言。在我们感到孤寂时,我们不能对他人友善,因为孤寂的人不能为他人制造自由的空间。我们渴望中止自己的孤寂,这使我们不自禁地依附他人而不能让他们得到可以伸展的空间。


    我清楚记得一位大学生受邀请寄住于某个家庭的故事。在这个家庭里住了几星期后,他开始发现自己非常不自由,慢慢地,他更体会到自己在不知不觉间,成了他这两位房东孤寂的牺牲品。这对夫妇的关系已到了形同陌路人的地步。他们各自利用住客以满足他们对爱的需要。他们依附在客人身上,希望从他那里获得他们不能给予对方爱的亲密。这样一来,大学生便被缠在一个由许多不能实现的需要和欲望交织成的、复杂的大网里,被禁在孤寂的高墙之内。他感受到必须在两位寂寞的伴侣之中选择一位的痛苦与张力,觉得自己要被“你要我还是要他?”“你站在她那边还是我这边”这些残酷的问题撕裂。他再也感受不到来去自如的自由;他发现自己越来越不能专心读书,同时也深以无力帮助他们为苦,他们是多么渴望得到帮助啊。他甚至失去了离开他们的内在的自由。


   这个故事说明,当我们不能独处时,多么难为陌生人制造自由的空间。我们发现,使我们觉得最自在的地方,就是当我们的主人,使我们有可贵的自由,来去自如,同时不占据我们,视我们为满足他们自己需要的物品。只有在一个自由的地方,再度被造和新生活才有可能出现。真正的主人就是能提供自由的空间的人,使我们在此毫无忧虑,一无恐惧,能静心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找到自己做人的方式。但要做一个这样的主人,我们首先必须做到在自己家里感到自在。


 


贫乏造就好主人


当我们达到把孤寂变成独处的程度,我们也可能从敌意的态度,转到善意的态度。这很明显和时间没有关系。内在生活的复杂与细致是不能整齐地用时间来划分的。不过,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孤寂往往会导致含有敌意的行为,而独处却是善意的温床。当我们感到寂寞时,我们强烈地需要有人爱和喜欢自己,这样一来,我们会对四周环境的各种标志,极度敏感,因此,很容易轻视任何我们认为排斥或拒绝我们的人。但如果我们能在自己的内心找到生活的中心,能接受自己的孤寂,认为这是一个召唤而不是无可奈何的命运,我们必能为他人提供自由。我们一旦停止要求完全满足我们的欲望,我们就可以为人制造空间,一旦变成贫乏就能成为最好的主人。贫乏造就好主人,这实在是善意的一个矛盾。贫穷是一种内在的倾向,它使我们能放弃抵抗而把敌人变成朋友。在我们觉得必须保护某些东西或人时,我们只能把陌生人当作敌人看待。但如果我们能说:“请进来——我家就是你家,我的喜乐就是你的喜乐,我的忧愁就是你的忧愁,我的生活就是你的生活”时,我们就没有什么东西要保护了,因为我们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一切都要送出去。


把另一边脸转给他人,是在告诉我们的敌人,只有在我们焦虑地抓住自己私有的财产:无论是知识、名誉、土地或金钱,还是我们收集的各种东西不放时,他们才有可能成为我们的敌人。但如果有人想从我们手中偷去的东西,我们都要双手奉上给他,还有什么人会来抢劫我们呢?如果人能安于他所知的真理,还有谁会向我们撒谎呢?如果我们的前门大开,还有什么人会从我们的后门进来?


贫穷成就好主人。这是矛盾的说法,需要进一步解释。为了在自由中与他人沟通,两种不同的贫穷,即思想和心灵的贫穷是很重要的。


 


思想的贫穷


   有些人满脑子都是理念、概念、意见和信念。这种人不能做一个好主人。他没有内在的空间可容下新的知识,也不能放开自己所有的一切去发掘他人的天赋。我们很容易看到这种“通天晓”轻易地扼杀朋友的交谈和阻止思想的交流。思想的贫穷其实是一种心态,是与日惧增地承认生命的奥秘不能渗透。我们越成熟就能放弃狂抓妄摄的倾向,越能了解生命的圆满是什么而越能让生命本身流入我们自己之内。


   晋铎功晋牧的准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要准备自己投身于这种服务,我们必须准备在言论上、知识上一如无知者。这对于那些旨在支配和控制世界的人,是一件难以接受的事。我们都要受教育以便控制情况和使一切按我们的需要进行。但晋铎的教育不是一种支配天主而是由天主支配的教育。


记得一位从南非来的三十岁的美以美神父受训练的故事。在这人表示他得到上帝的召唤从事牧职工作,同时也得到教会的录取后,他就被派到一个堂区做助理司铎,事前完全没有接受任何正式的神学训练。但他对自己的洞见与经验信心十足,他对传道的工作更是热心无比,长篇大论的讲道和有力的证辞在他来说完全不成问题。但两年之后,他被派往修院接受神学教育。他回忆在修院的日子这样说:“在那些年里,我读过不少神学家、哲学家和小说家的作品。以前一切在我看来都是清楚分明的,然而现在书读多了,反而失去了过去所肯定的思想,发掘了许多问题,对自己和真理也不像以前那样肯定了。”总之,他受训练的那几年,无疑破除多于累积知识,当他返回牧职的岗位后,他说话少,聆听的时候多。


这个故事说明受过高深教育的神父,并不能确实地说出天主是谁、善恶在何处、如何从这个世界走到另一个。他们在言论上一如无知者,这使他们能虚心从人们所说的话中聆听到天主的声音,从日常生活的事件中,从包含各时代、各地方的男女的生活经验的书本中,聆听天主的声音。总之,做一个有学问的无知者使我们能接受他人的话和专心接受另一位。这就是思想的贫乏。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排除把天主当作某种概念、理论、文献或事件的倾向,这样人就不致于变成宗教或某一个小教派的狂热者,而能在温顺的接纳中不断成长。


牧职的训练是这样,其他的社会服务的训练也是这样。如果我们留心观察那些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和辅导员,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仔细聆听(利用或不利用工具)技术多么高,他们是如何小心遵守不妨碍病人倾诉的原则。专业人士自动使自己思想贫乏,这样我们可以不断向新知识和求助者的洞见开放。这当然不排斥具体物质救助的重要性,或创立机构,消除千万人饥馑、无衣服、无住所的迫切性。相反,如果我们能抱着接纳和感恩的心态去帮助贫困者,我们可以保存他人的尊严,使他们不至于带着羞愧接受帮助。许多在物质、身、心各方面需要帮助的人,清楚地表示,宁可保持自尊也不吃嗟来之食。


 


心灵的贫乏


一个好的主人不只要在思想上贫乏,同时也要在心灵上贫乏。当我们的心充满偏见、忧虑和妒忌时,就不可能有多少空间容纳一个陌生人了。在一个恐慌的情况下,我们的心也很难向其他更广泛的人性经验开放。不过,真正的善意是没有排斥性的,它广包和为更多样的人性经验,制造空间。牧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足以说明这种形式的贫乏的价值。不少人声称他们透过一次特殊的宗教经验而找到天主。通常有这样经验的人很难觉悟到他或她的方式并不是唯一的方式。既然我们不能用任何一个特别的思想、概念、意见或信念“了解”和“捕捉”天主,我们当然也不能用任何特别的感受或情绪来说明他。我们不能把对近邻的亲善关系或内心甜蜜的感受或狂喜、身体的动作或弄蛇等,和天主相提并论,视为相等。天主不只等于我们的善意、爱好、慷慨和爱。这种种心灵的感受与经验可能提醒我们天主的临在,但没有这些经验或感受,并不证明天主不临在。天主不只比我们的思想更伟大,他也比我们的心更大,正如我们应该尽量避免把他套入我们的狭隘的感受中。


不只在牧职方面,就是在其他的服务行业,我们也应该不断提醒自己塞满的心和塞满的脑子同样危险。塞满的心使人非常不能妥协。但如果我们不坚持以自己有限的经验作为与他人交往的唯一途径,我们可能看到生命本身比我们自己的生命更伟大,历史比我们个人的历史更绵长,经验也比我们自己的经验更广,天主也比我们的天主更伟大。心的贫乏是造就一个好主人的要素。心的贫乏使我们能接受他人的经验,并能把他视为可珍惜的礼物。他人的历史可以有创造性与我们的历史联系,他们的生命可对我们的生命启发新的意义,他们的天主也可在对我们大家的启示中对我们讲话。


神学家梅之对于这个问题有以下的说法:我们应该忘记自己以便他人接近我们。我们必须向他人开放好使他的人格在我们面前展现-------即使这常使我们感到害怕和厌恶。我们常故意贬低他人,只看见我们所要看见的东西;这样,我们只能接触自己而不能真正接触对方的存在的奥秘。不敢冒着使自己贫乏的危险而接触他人,其实等于纵容一种新的“自我确定”的方式,并为此而付出代价:寂寞。因为我们不敢冒使自己贫乏的危险而向人开放(玛10:39),我们的生命就得不到圆满的人性经验的温暖。我们只能得到真我的影子而已.


心灵的贫乏可成就不自足的团体,使它在富有创造性的互助依赖的情况下,向我们展示生命的奥秘。


 


以我们的软弱夸耀


     因此,善意必须有思想和心灵的贫乏,由此我们可以明白“训练”人有善意的重要性。时下有许多人从事各种服务行业的。但我们很少把这些课程看作训练人朝向自动求取贫乏的课程。相反,这课程往往使我们装备更好,技术更高。我们要借此而学一门专门的技能。但真正的服务所要求的是一个痛苦的自我空虚的过程。服务最重要的课题是不妨碍任何人。如果从事服务的人必需学习什么技术、技巧和使用什么工具的话,他们首先应该学的就是清理园地;除草和砍树,就是说除去妨碍生长和发展的一切障碍物。服务的训练不是使人拥有更多东西的训练而是要使人自动地使自己贫乏;不是使人满足自己而是空虚自己;不是教人如何去征服天主而是引导人向他的拯救力量投降。我们现代的社会很难接受这一切,因为现代强调权势的重要性。但在这个世界中应该保留一些高呼夸耀自己软弱的声音。我们的满足就在于使自己空虚,我们的用处就在于使自己无用,我们的力量就在于变成软弱。(即老子所说无为而无不为----译者)。基督信仰的要义是:天主并没有向我们显示他是一位强有力者,在他无所不知、无所不在中,拒人于千里之外。相反,他在耶稣基督之内接近我们,“他虽具有天主的形体,并没有以自己与天主同等,为应当把持不舍的,使自己空虚,取了奴仆的形体,与人相似,形状也一见如人;他贬抑自己听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斐2:6-8)天主亲自向我们启示了神修生活的动向。这不是一个从弱到强的活动,而是一个我们变得越来越卑微、无助,越来越向他人和他的世界开放,甚至由此而通向痛苦与死亡的活动。


从孤寂到独处的活动使我们向内伸展接触内在的我;从敌意到善意的活动使我们向外伸展接触他人。在此,善意一词只用以表达基督徒与我们人类的兄弟成熟的关系。此处,所谓制造空间、接纳和对抗,思想与心灵的贫乏等说法,旨在表达基督徒的神修,不只植根于日常生活中,同时也依靠天主的恩赐而将这生活提升。帮助、服务、关心、引导、治疗这些字眼不外表示我们向近邻伸展,表示我们认为生命是一个恩赐,一份礼物,不是占有而是分享。


    这最后把我们引向神修生活最重要和最艰辛的一面:我们与施予者的关系。我们已经提过天主了,其实当我们从孤寂走向独处、从敌意走向善意时,我们会越来越多提及他。不过,到现在为止,我们的重点还是在:如何向我们的内心伸展,如何向我们兄弟伸展的问题。但我们可否向生命之源及生命施予者天主和向我们近人的生命伸展呢?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话,独处与善意只是空泛的理想,可以谈论但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实际。因此,从幻想到祈祷的活动是神修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动,支持以上所讨论的一切。


天主教星的家园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过信仰生活,提供日常信仰生活所需材料,是受圣神感动的成果。
本站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的加入共同完善网站内容,只因这是属于主的一份工作。
欢迎联系我们并加入:关于天主教星的家园

友情网站
圣母玫瑰园
小德兰书屋
梵蒂冈新闻
耶稣是主

APP已暂停下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