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天命,尽人力,是中国民间常说的话,也是一般中国人生活行事的原则。
所谓天命,是人生受天之命,须以天负责的意思,不论任何人,天都授以相称的任务:有作君王作,有作老师的,有履行其它各种职务的,如《书经》周书说:天偌一下民,作之君,作这师。庄子《天地篇》也说:天生万民,必授之职,因此中国古代帝王,以为自己之取得政权,是受天命来执行抚育万民,协和万邦的任务,例如:武王伐纣前二年,会会诸侯于孟津,商讨代纣之事,八百余诸侯都主张立刻与师代纣,武王向他们说:而未知天命,意即天命时机尚未到,逐率和西归,二年后,天命时机成熟,才再会师诸侯,伐纣灭商。因此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古代的教育空家,也认为自己是受天之命以教育万民,促进文明教化的。
不论是君是师或是任何人,在履行任务时,必须以德为目标,就如《书经》夏书说:天命有德,因此帝王之施政方针是,仁民爱物,以德服人,即孟子所说的民贵君轻的王天下之道,作老师的,他的施教方针,以重道为先,即我国人所说的尊师重道,至于一般民众,以效法圣贤为生活目标,其步骤是:凡人希君子,君子希贤贤希圣,圣希天,达到《易经》干卦上所说的圣人与天地合其德的境界,亦即顺天命的境界。
到了孔孟时代,儒家对天命解释更加深刻,《中庸》 说:天命之谓性同,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意思是说,天命赋与人的谓之人性,人性内有下有理欲。仁、义、礼、知属玗理性部分,使人性向上发展,但须诚心修养,食色名利属于私欲部分,使人性向下发展,必须警惕,故须藉 教育和鼓历加修正,可见儒家的学说,是藉立诚尽性以至于顺天命,正如《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性,能尽人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亦如《孟子》所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立诚尽性以于顺天命同,是一项艰鉅的过程,经过长久的修养始能达成,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孔子是圣贤、是教育家,为知天命尚需要 如此长久的时间 ,其它一般普通人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有些人对天命发生了宿命论的错误观念 ,认为人生的一切 ,皆依照预定的命运而发生,人力无法予以更改,当遭遇到痛苦或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就说这是命运 注定的如此,不如认命吧,这种错误思想,不知始误了多少人,诚属憾事,为纠正宿命论的错误,我国古圣先贤早已为我们指出了一条明路:听天命,尽人事,意思是说,我们的命运虽然操在上天手中,但也在我们自己手中,上天也要看我们如何安排我们自己命运。
上述中国传统思想 的天命观未明显地指出有位格的天,且偏重自力,与圣经所启示的位格的天和间重他力的天命观,虽指向同一方向,却仍有一段距离。
1 、中国文化中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