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礼教会简介-天主教星的家园 
东方礼教会简介
佚名 网络收集 阅读:712次 2022-07-07

早期教会自耶路撒冷开始渐渐传遍世界各地。在这过程中,她必然的与不同地方的不同文化相遇。基督信仰与不同文化的溶合带来了各地不同的祟拜仪式和信仰表达方式。但重要的是,虽然在不同的地区出现了不同的祟拜或礼仪,但天主(公)教会信仰中的基本真理在不同的地方教会中仍然保持着一致。


在历史上,直至耶稣的时代,宗教信仰和国家文化都是紧扣在一起的。比方说,一个人皈依犹太信仰就表示他同时要接受犹太人的文化和他们的生活方式。在那个年代,宗教习俗和文化习俗、个人的宗教身份和民族身份,基本上是不能被分割的。这情况一直维持至基督的教会成为了一个真正“大公”的教会后,才有所改变。若我们翻阅宗徒大事录,我们可看到教会通向这“大公”的过程。当教会决定给予希腊化的犹太信徒他们自己的领袖(宗6:1-7),并接纳外邦人(即犹太人眼中的非犹太人)不需要首先皈依犹太教和跟从犹太宗教和文化的律法,就能直接皈依基督的教会时(宗10:1至11:18;宗15:1-29),教会打破了基督信仰与某一特定文化或某一文化表达形式的互扣。这打开了基督教会迈向“普世”的大门。英文的“Catholic”(至公),源自希腊文的“kata-holos”,就拥有普世或普遍的意义。教会的教导和信仰在世界各地时常保持着一致,但在不同的文化、国家和种族中,可以出现不同的信仰表达方式。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教会中的礼仪多元”(参阅天主教教理1200至1206)。


大公教会内不同礼仪宗派(Rites)的存在彰显了教会作为一个活的团体丰盛的生命力。每一礼仪宗派都以其独特的方式庆祝同一的奥迹(天主圣三、耶稣、圣事)。虽然有着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祈祷形式,不同的身体姿态,不同的礼节、音乐、艺术和建筑等;但他们都在庆祝唯一和同一的救恩奥迹。不同礼仪宗派中的分别,包括了感恩礼的仪式,守斋的规定,圣日的庆祝等;也包括了对同一救恩奥迹不同的信理表达。每一礼仪宗派都是自治的,即是说:它们有着自己的教会法,教会纪律和圣统制度。但是,每一个礼仪宗派都保存了教会中最基本的教导,并强调同一的宗徒传承。不同的祟拜仪式不单不会削弱教会中最为重要的合一,相反的,它促进了这合一,并使这合一更为显而易见和被不同的民族所接受。不同礼仪宗派中的公(天主)教徒应被鼓励去参与其他宗派的祟拜,并领受其他宗派所举行的圣事,包括修和(忏悔)和共融(圣体)圣事。


从宗徒大事录和圣保禄的书信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起初,基督信仰主要是在城市中被传播的。基于这早期信仰传递的事实,早期的礼仪宗派亦围绕着当时三个主要的城市而发展。它们包括西方的罗马和东方的安提约基亚和亚力山大里亚(埃及)。从这些城市里发展出三种不同的礼仪宗派教会:包括罗马的罗马礼;和东方的安提约基亚礼(或叙利亚礼)和亚力山大里亚礼。其后,在圣巴西略和圣金口若望的影响下,从安提约基亚礼又发展出另外一个主要的礼仪宗派,就是拜占庭礼(或君士坦丁堡礼)。今天教会中超过20个的礼仪宗派就是从这四个原始的宗派中发展而来的。(当时在罗马帝国以外还有两个主要的基督徒中心,就是波斯和亚美尼亚。从这两个地方亦发展出不同的礼仪宗派并向外传播。)


为了更好地明白为什么教会中不同的礼仪宗派被称为“东方礼”或“西方礼”的历史原因,一个简单的历史概述在这里是需要的。公元395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完成了自君士坦丁大帝所开创的事业,就是把罗马帝国改变成为一个信奉基督教的帝国。同年,狄奥多西把帝国一分为二,交托它们给自己的两个儿子分别管理。一个在东方(首都在拜占庭,也称君士坦丁堡),另一个在西方(首都在罗马)。“东方”和“西方”以地中海为分界。在地中海以东的地区被称为“东罗马帝国”,相反,在地中海以西的就被称为“西罗马帝国”。教会中的教父们就把在东帝国的地方教会统称为“东方教会”或“东方礼教会”。同样的,在西帝国内的地方教会则被称为“西方教会”或“西方礼教会”。每一个东方礼的教会亦渐渐发展出不同的分支,这些分支采用本地语言作为礼仪中的主要用语,并将其母宗派的礼仪适应于本地的实际情况之中。拜占庭礼则采用希腊语作为其基本语言。现时教会中有超过20种不同的礼仪宗派。


正教会(在希腊文中,正《Orthodox》教会的正字,有“正统”教义的意思。一般来说,正教会是指所有与罗马教宗分离的东方教会。)


为了澄清“天主教东方礼教会”和“东正教”的分别,我们有需要首先解释一下东正教会和罗马教会分离的原因。当公元395年罗马帝国被划分为东西帝国时,起初的构思,这个划分只是行政上的,帝国仍然保持统一。但事实并不如此。东西帝国的分治成了永久性的,并渐渐俨如两个独立的国家。东西帝国在政治和地理上的分治,加上两个地区内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均加深了帝国的分裂。教会亦在这次帝国分裂的事件中深受影响,因为当时地方教会之间的分界,与帝国的架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政治上的分裂成了教会分裂的“榜样”,东西帝国亦期望有着各自的地方教会。这就是“东方教会”和“西方教会”的由来。在其后数个世纪之中,东西方教会渐渐各走各路,并出现了间歇性的争拗,最后导致了教会之间正式的分裂。造成这些争拗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的包括在神学和灵修上重点的分歧;政治、文化和社会状况的不同;和大家在教会学基础上不同的理解,最少在发展和实施教会管治权威的问题上。


早期教会分裂的规模较小和局限于某些地区,这些分裂主要发生在厄弗所大公会议(431年)和加采东大公会议(451年)之后。这些会议谴责了一些当时在东方教会中流传的信理学说。至于造成东方教会(君士坦丁堡)和西方教会(罗马)之间的大分裂,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其中并出现了多次紧张的时刻。(包括了在九世纪中叶宗主教佛西要【Photian】的分裂和1054年宗主教弥格尔*塞鲁来【Michael Cerularius】的分裂。)但造成大分裂的真正高峰还是在于十字军东征的战事(1095至1291年)。由于不少正教会的教堂和祭坛都在战事中被掠夺,这加深了正教徒和公(天主)教徒之间的仇恨。更甚者是在1204年君士坦丁堡被十字军攻占,并成立了一个拉丁的君士坦丁堡帝国,这更造成了两个地方教会之间长期的敌意和伤害。其后虽然有两次大规模修和的努力,包括了1274年的里昂大公会议和1439年的翡冷翠大公会议,但都并不成功。合一的谕令虽然已经被签订,但很快就被当时大部份的正教神职和信徒所否定和拒绝接受。


公(天主)教东方礼教会:我们可以说,到了十一世纪时,已经没有了什么天主教东方礼教会的存在,除了玛洛尼礼(Maronite)教会和一些在西西里、南意大利和印度等的细小团体之外。值得一提的是,玛洛尼礼教会至今仍保持与公教会完全的共融。但随着大量由天主教修会(包括耶稣会、道明会、方济会及方济嘉布迁小兄弟会)所发起向东方人民传教的活动,期间虽然与正教会发生了不少的磨擦和冲突,还是带来了一些成果。不少地区成立了公(天主)教的团体,这些团体仍然保持着原有的东方礼仪和习俗,但与罗马教会重新合一和共融。当这些团体逐渐发展至某一程度时,罗马教廷便在那里建立起圣统的制度,有时甚至建立天主教的宗主教区,相对于正教会的宗主教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天主教东方礼教会”。这些东方礼教会仍然保持着自己原有的、与西方拉丁礼不同的礼仪和教律,但都是大公教会完满的成员。在这里试举一些东西方教会中不同的礼规作为例子。在东方礼教会的圣礼中,(与正教会的圣礼一样),都是采用已发酵的面饼的,而已婚的男士也可以被祝圣为司铎(神父)。也因如此,若有人说天主教的感恩礼都是采用无酵饼的,或天主教的神父都不可以由已婚人士出任,这些说法本身并不正确。正确的说法是:天主教会中的西方礼教会和东方礼教会各自有着不同的礼仪和教律传统。

     
本文已有157人点赞


天主教星的家园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过信仰生活,提供日常信仰生活所需材料,是受圣神感动的成果。
本站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的加入共同完善网站内容,只因这是属于主的一份工作。
欢迎联系我们并加入:关于天主教星的家园
投稿邮箱:181376222@qq.com

友情网站
圣母玫瑰园
小德兰书屋
梵蒂冈新闻
耶稣是主

扫码下载安卓APP